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昨天舉行的第三屆北外灘財富與文化論壇上,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定論”遭到部分與會專家的質疑。中國人 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說,“這句話容易使我們懶惰,使我們無所作為”,在本民族是優秀的、普及的,同時讓外國人喜歡和看得懂才能變成世界的,民族的不會自動成為世界的。 我們的企業“走出去”很多年了,文化“走出去”也有很多年了,是否達到預期效果了呢?趙啟正談到,企業走出去,企業家可能沒有想到要把文化帶出去。但事實上,只要企業家出去了文化也就出去了。文化走出去和企業走出去,是車子的兩個輪子,應該同時走出去。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談到,研究“軟實力”的鼻祖、哈佛大學的教授杰斯與他交流時曾說,中國文化很好,可惜沒有做成文化產品,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他舉例說,看美國的大片,明明在灌輸美國文化,但我們還是心甘情愿付錢,而我們為何缺少這樣的產品呢?我們的 《花木蘭》故事讓人家拍了片子,連國寶熊貓也是人家拍的《功夫熊貓》。我們的很多藝術作品,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出去,卻少有人記住它。趙啟正說,全世界創意產業的比例,美國占全球的60%,歐洲占33%,剩下的7%由日本、中國、韓國、印度等國家分,我們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我們的文化要走出去,先要看到別人的文化是怎么走進來的!睂<抑赋,“我們的文化要走出去,先要知己知彼,不能一廂情愿。要研究自己的文化怎樣能夠抓住對方的需求,適應對方的需要,提升對方的潛在需求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