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察家年會上,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談到中國企業“走出去”,認為:作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應該做到:第一,自己不要狂妄自大。第二,要懂得尊重當地的勞工,尊重當地的制度,尊重當地的文化。第三,要保護環境。第四、融入社會我經歷的故事 我到日本北海道,這里的市長非常質樸,很像中國30年前的市長,他和我談話的時候,談著談著就把鞋脫了,蹬在沙發上,顯得特別可愛,晚上宴請我,陪同的有十七八個人,都是老年人,話題都是《三國演義》。但是,一談到我們想在那里買一個高爾夫球場,我就會感到真正的日本民眾抵觸,他們講:我們可以讓美國人管,但是不能讓女人管,不能讓中國人管。作為一個商人,如果處于這樣一種民族對立的狀態,是不能投資的。這個項目后來停下來了,后來又趕上了3·11大地震,到現在因為釣魚島事件引發中日關系高度緊張,就差打仗了,更不能投資了。 再講講冰島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我在冰島投資的事情,沸沸揚揚。其實也不是我去的,因為我大學的同屋是冰島人,這個冰島人很帥,回國以后娶的媳婦后來當了政府官員。冰島是一個女權社會。我們經常見這個帥哥,由于這層關系,也見了他們的總理、外交部長,也就有了我投資冰島的故事,沒有想到引起的麻煩變成國際上的大問題,什么北極利益之爭,還有意識形態的問題,有人說我是從中國過來的,肯定代表中國政府。我說:你們不懂。我向他們介紹鄧小平南巡講話,告訴他們因為南巡講話,我們這一批人從中央的國家機關出來,不當官了。以前我們對外沒有講這些變化,外國人看不懂,不知道怎么黨政部門的人都到了企業,所以我們的投資就陷入了困局。當然,冰島最大的問題是北極問題,北極很敏感,很多國家都在爭北極,中國作為一個觀察員現在要進去,北極是人類共同的資源,但是現在只有冰島這個國家在北極圈。目前每次要簽約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對此我曾經對路透社講,我說:第一,冰島對中國企業不友善,別的國家買地都成了,但是中國人就不成,為什么?這是帶著意識形態的視角。第二、對我不尊重,一年來不停地請我去,又不停地找各種借口拖著,就差要我的體檢報告了。我是一個投資者,用這種態度對我,是對我權利的不尊重。第三,做法不專業,很落后,我是一個民營企業家,他們十幾位部長組成一個審查委員會,審我這個合同,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中國人投資的問題,這是一個投資混淆的問題。第四,不開放,有點兒像我們改革開放初期,認為外國人來了會如何如何?我投資的領域是旅游,一塊磚也拿不走,他們像我們30年前,搞什么引進外資比例必須不能控股。 所以,我認為,從整個北歐來說,對待中國的投資,第一有意識形態有色眼鏡問題,第二不知道怎么處理,第三不開放。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已經很懂得怎么拿世界的錢了,現在變成一個大的被投資國了。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有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國家利益問題,如像中日之間,群眾民族情緒激動,對旅游殺傷力非常大,此時如果投資,就打水漂了。至于投資冰島問題,現在我也給冰島一點時間,因為中國也是從不開放到開放的,耐心一點,讓他們也慢慢學著開放一點。有人讓我繞到芬蘭、丹麥,我絕不,我就是要中國的企業進去,讓我繞道,憑什么?我的錢是血汗掙來的,我不能放棄在那兒,我要讓你說出不,你說出不,我會向全世界宣布,是你不友善,是你不友好。哪些國家抵制我們,我就會抵制他們,我也不會去你們那兒投資。 我也有成功的例子,我在美國就有投資成功的例子,美國是市場經濟發展很充分的國家,所以有信心,能夠接納很多東西。當然,最近在美國發生的中國企業的投資遭遇有點兒過分,像三一重工(600031,股吧)。對美國的投資環境地產商很愿意,投資成本極低,根本不用跟市長吃什么飯,也不用跟警察吃飯,警察來了,買一份麥當勞就行了。美國所有的規矩清清楚楚,不用害怕美國政府上半年讓你進來了,下半年就給你改規則了。而中國不是這樣的,動不動就亂改規則,讓企業感到很麻煩。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民營企業很偉大,永遠挑戰政府的不確定性,所以,中國政府首先要改變不確定性 。 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究竟干什么?如何做? 我明白現在最大的市場就在中國,“走出去”發不了橫財,到非洲,到蒙古,到緬甸,凡是“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都在遭受磨難,諸如罷工、綁架、政府停項目等等。面對的市場比中國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還可怕,所以,我認為我們最大最主要的陣地還是在中國國內。但是,為什么還要出去?有人說因為國內的競爭太激烈,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大家也看到了國外市場,事實上,企業“走出去”可能比在中國更難。但是,中國企業畢竟要走國際化的道路,要有一個企業的戰略布局,像我們企業,有一個國際的戰略板塊,這個板塊里,以中國市場為主,其他有美國市場,北歐市場,這樣構成一個國際性的大的度假板塊。最關鍵要有一個真的戰略需求,不能像我們的國企、央企,什么都敢買,再爛的礦產,再貴也敢買,這不是商業行為,不惜商業代價,就拿資源,拿下來都在虧損。 我相信全球化的步伐不會終止,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們后面再全球化,把全球的利益達到一個均衡化,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歡迎中國的投資,像我們到拉脫維亞,總理非要會見我。作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應該做到:第一,自己不要狂妄自大,不能把中國暴利的行為期望值帶到國際上。還要學習先進的東西,引進來,今后我覺得應該積極地引進歐洲、美國的先進的服務體系,所以,這10年我們“走出去”一個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學習什么叫現代服務業,可能有很多機遇,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第二,要懂得尊重當地的勞工,尊重當地的制度,尊重當地的文化。我們的一些企業把中國國內很野蠻的東西帶到國外,這是很大的問題。我們“走出去”走了很多彎路,主要是對當地國家的法律了解不夠,比如《勞工法》,在美國法律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美國雇主可以無理由解雇雇員,而中國現在新《勞動法》出來以后給企業帶來了很大問題,反而企業都不雇工了,為什么?解聘一個很難,德國也是這樣。美國是不需要簽合同的,無故解雇,老板說:你可以不來了,但是你為什么不找老板理論呢?因為他有半年的社會保險期。這對投資非常好,對鼓勵創業企業非常好。所以,你要到人家國家投資,要遵守人家的法律,要尊重他們,要做好孩子,第三,要保護環境。第四、融入社會。比如在美國我們也建慈善基金,我們把美國貧困的孩子帶到中國,我們2010年把汶川地震災區孩子帶到美國去,企業在那兒獲利,就在那兒捐贈,這樣我們在美國的社區與大家就處得關系特別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