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最早成立的全國52個國家級高新區之一,規劃用地面積5.63平方公里。經兩次區劃調整后,2002年4月,在高新區基礎上設立了常州市新北區,地域面積擴大至439.16平方公里,目前下轄6鎮3街道,常住人口近70萬人。
——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位于常州市老城區之北,北依長江,南枕滬寧鐵路,東與江陰市、西與丹陽市和揚中市接壤,與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 區內擁有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常州港和可直航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的常州機場,京滬高鐵、滬寧高速、常泰高速、S338、S122,新藻江河、德勝河、新孟河等內河連通長江和京杭運河,構成了四通八達、快速便捷的水、陸、空立體對外交通網,區位條件優越。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3億元,同比增長24.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3億元,同比增長30.2%,占全市份額達20.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7億元,同比增長25.76%;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完成2150億元、2110億元、1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76%、25.47%、17.41%。三次產業結構從2007年的2.5:73.7:23.8發展成為2011年的1.8:66.2:32,在全省開發區中的綜合排名列第3位。2011年,全區年銷售超億元企業達280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23家。天合光能公司成為全市新興產業中首家銷售破百億元企業,年銷售收入居全省光伏行業第一,F代服務業加速發展,恐龍園年營業收入居全省主題公園業界第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4.2%,占GDP比重2011年較2007年提高8.2個百分點。高效生態農業穩步發展,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3萬畝,累計完成農業總產值52.9億元。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以培育新興產業為根本,全面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加快結構調整,做大做強裝備制造、化工新材料兩大支柱產業,集群化推進創意、光伏、生物醫藥、新能源車輛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產業集中帶和專題園區功能形象進一步提升,2011年四大專題園區實現營業收入421億元,同比增長51%;光伏產業集群成為全省首家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批準的創新型(光伏)產業集群建設試點。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家,全區高企數量達221家。累計引進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180名,其中33人獲評省“雙創人才”,4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建立科技經費扶持初創期科技企業新模式,在全市率先成功發行企業債,成立鴻泰科技小貸公司, 集融資擔保、風險投資和專業中介等功能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開放開發成果豐碩。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立區之本,整合招商資源,推行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央企、民企、外資重大項目。新引進亞什蘭化學、阿克蘇諾貝爾功能涂料、正大新材料、城輝光電等15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投資的制造業項目,常州首家外資銀行菲律賓首都銀行以及普洛斯、嘉民等國際知名物流公司落戶我區。2011年,全區實際到賬外資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增長24%;新增工商登記注冊外資13.5億美元,增長12%。到賬外資總量繼續保持全市第一;全年外貿進出口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13.24億美元,增長27%。
——城鄉面貌顯著提升。實現城鄉規劃深度全覆蓋,完成了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一城三區”城市空間總體布局逐漸明晰,北部新城建設全面拉開。新龍國際商務城、新龍國家森林公園等事關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京滬高鐵場站及配套工程建成投運,新北萬達廣場隆重開業,通江大道地下通道順利落成。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為契機,完成了黃河路、漢江路等14條城市主要道路“白改黑”和環境改造提升工程,全年改造提升綠化面積127萬平方米,增加城市綠地41.6萬平方米,三個小康水質斷面穩定達標,水環境、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強力推進濱江化工園區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污染企業關停并轉步伐。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全面實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計劃,構建向民生傾斜的公共財政體系,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2%和12.8%。城鄉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16萬被征地農民納入全區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體系。社會事業統籌發展。教育、衛生基礎設施齊頭并進,羅溪小學、前橋、小塘幼兒園等相繼建成,春江醫院、新橋衛生院全面竣工,區老年大學建成運行;鶎俞t療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處方均價同比下降10.8%。建成10個全民健身示范點和10支百人特色團隊。
——社會環境安定和諧。積極推行“1+4”訪調聯動機制,實施預警排查、信息互通、會商會辦和考核點評制度,有效整合信訪、調解資源,著力探索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有效途徑。不斷創新社會管理,在三個街道先行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戶籍管理一元化、社會服務一體化、長效管理信息化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法治新北”建設,全面落實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強化政務公開,規范權力運行,法制環境規范、公正、透明。突出對重點工程、重點項目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全力實施平安護民工程,強化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完成老小區的“三防”改造提升,群眾安全感普遍增強。
——愿景展望。站在新的起點上,常州高新區將緊緊圍繞建設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先行區、 國內一流的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生態宜人的國際化新城區和富裕文明的協調發展示范區四大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科教強區、城鄉一體化、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堅持能高則高、能快則快的工作要求,堅持產業發展、城市建設與社會事業同步推進,堅持把改革創新的精神貫穿各項工作始終,全力做好產業發展的組織者、城市建設的謀劃者、和諧社會的營造者。做到兩個確!_保在全省開發區中的位次進一步鞏固,確保對全市的貢獻份額進一步提升;突出產業培育——做強支柱產業,壯大光伏、創意、生物醫藥、新能源車輛四個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打造一批百億企業、千億產業集群,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突出新城區建設,按照優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則,建設“一城”——70平方公里的新龍國際商務城,“三區”——濱江產業區、黃河路產業區和孟西統籌發展區,力爭早日將高新區建成經濟繁榮、配套完善、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現代化新城區。
|
【地理位置】常州市新北區地處常州市北部,北緯31°48'~32°03',東經119°46'~120°01',北瀕長江,與泰州市隔江相望,東與江陰市相鄰,西與揚中市、丹陽市接壤,南接常州市老城區,境內地勢平坦。
【行政區劃】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于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1999年始,行政級別為副廳級。1995年6月,常州市委、市政府批準成立中共常州市新區工作委員會、常州市人民政府新區管理委員會,與中共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委員會、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2002年4月,常州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在原新區的基礎上建立新北區,區域總面積擴大至439.16平方公里。2008年,全區轄春江、孟河、新橋、薛家、羅溪、西夏墅六鎮和河海、三井、龍虎塘三街道,共有122個行政村和32個社區居委會。
【地質、地貌】本區大地構造屬于江陰-溧陽復背斜、東臺-溧陽地震帶,基巖以上分布著140米~200米的第四紀沖積土層,屬相對穩定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為六度,重要建筑按七度設防。地貌單元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面坡度小于0.5%,地面青島標高一般為3.61米~5.61米,區內水網遍布,河流縱橫,最高洪水位標高3.63米,設防水位標高3.91米。
【資源】全區耕地面積17667公頃,常年種植小麥、水稻、大豆和油菜等農作物;沿江圩灘面積680公頃,主要生長蘆葦。全區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地下水位埋深在40米以內,單井出水量為每小時40噸以上。
【人口、民族】2008年末,本區共有13.5萬戶,戶籍人口43.6萬人,流動人口21萬人。2006~2008年,年平均人口出生率6.26‰、年平均死亡率4.99‰、自然增長率1.28‰?側丝谝詽h族為主,由于婚嫁等原因,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侗族、苗族、土家族、壯族等。
【交通】本區位于常州市城北,北枕長江,南靠滬寧鐵路。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捷,與蘇州、無錫、鎮江連袂成片,距上海、南京不到2小時車程。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38省道、常澄路以及京滬高速鐵路、鎮南鐵路、常泰高速公路等穿區而過;擁有常州市全部長江岸線,具有建立深水良港的天然條件,已建成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常州港,并已開通國際遠洋運輸航線;位于區內的常州機場已開通至國內20多個城市的航班;藻江河、德勝河、新孟河三條等級河道縱貫全區,連通京杭大運河和長江,構成四通八達、快速便捷的水、陸、空立體對外交通網。
|
|